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29
编号:13760318
心血管疾病伴发心理疾病的治疗和干预的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29
     【摘要】目的了解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抑郁症状的情况并探讨心理干预等焦虑抑郁症状和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心内科108例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治疗和心理疾病的干预。结果焦虑抑郁症状较重者应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疗效显著。结论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抑郁症状,心理干预等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心里干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问题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近年在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心血管疾病的排名列于第3位,心理疾病已成为世界的第四大疾病,心血管疾病伴发心理疾病目前临床非常常见,单纯依赖相应的手段治疗心血管疾病很难奏效需要临床医生能够及时准确识别,进行心理疾病的干预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一般资料自2008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心血管疾病伴发心理疾病患者108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心血管疾病诊疗标准。其中男50例,女58例,年龄48~79岁,平均(65.5±6.2),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8例,大专以下小学以上58例,小学以下22例,有配偶和子女陪护98例,无配偶陪护5例,无配偶无子女陪护5例。疾病诊断;心绞痛24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21例,心力衰竭1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0例,高血压病22例。有吸烟史44例,饮酒史12例,均为男性。伴发焦虑者86例,抑郁者22例。

    1.2治疗方法

    1.2.1对患有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应当进行综合评价正确地认识和分析患者症状中躯体和心理成分,并分别予以治疗。

    1.2.2按照指南正确合理地治疗有客观依据的心血管疾病。

, 百拇医药     1.2.3对心理方面的治疗

    1.2.3.1积极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患者认识水平,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减少患者因认识不足而导致的焦虑心态,进行心理访谈,精神分析,也可加入家庭治疗。

    1.2.3.2对被证实临床症状完全有心理因素所致的,或焦虑抑郁较重者,小剂量开始应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2结果

    108例患者除1例病情加重转上级医疗单位治疗,2例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外,105例好转或治愈出院。

    3讨论

    3.1心血管疾病伴发心理疾病可以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共同导致病情恶化,这部分患者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易漏诊漏治,这类患者单纯信赖相应的手段治疗心血管疾病很难奏效,这就需要心内科医生对心血管疾病有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把握,又要对精神心理科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有着充分和正确认识,进行心理方面的治疗和干预。
, http://www.100md.com
    3.2由于心脏科医生对心理疾病认识不足,且情绪的抑郁与心血管疾病所致的身体虚弱,等症状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相似性和难分辨性,焦虑和抑郁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后的影响是显著的,抑郁已被证实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明确的危险因子,确定的高危人群,可见对心血管疾病伴发心理疾病的诊疗和干预是极其重要的。

    3.3医源性焦虑或抑郁日益增多,由于经济方面的压力,或是为了避免医疗纠纷,很多医生,将患者病情交代过重,临床过度检查,患者思想负担过重,缺乏合理疏导,导致旧病未去,有添新病。只有综合治疗和心理干预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问题,才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3.4大多数患者文化程度不高,又不能完全理解医学专业知识,反而受到误导,从而过度紧张,另外许多心血管疾病缺乏根治方法,患者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担心危及生命,致残,造成终生痛苦,病情控制不良会产生悲观情绪。疾病作为应急源本身也会产生心音性焦虑,抑郁也可作为疾病本身的症状存在。许多心血管疾病需长期服药,不良反应可导致患者焦虑及抑郁。患者的性格、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既往病史、家族史、生活环境及家属子女态度对其情绪产生影响,心理治疗和干预会产生积极效果。
, 百拇医药
    3.5心理干预一方面解释、宣传、教育,加深患者对自身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状况的理解,帮助树立信心;同时调动患者社会支持系统,发挥其亲属,朋友给予精神支持,从而切断情绪障碍与身体症状之间的恶性循环逐渐适应各种刺激,避免心理障碍对身体的长期负面影响,可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但对焦虑、抑郁症状较重选择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会更加有效。

    3.6由于部分医务者认识不足,多学科协作医疗有机结合有待完善,会诊、转诊流程尚未建立等问题,使部分患者未及时接受合理治疗和干预,医疗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多学科合作的医疗模式,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应加强对非本专业学科知识和全科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收稿日期】2011-08-20, 百拇医药(李光亮)